上海龙凤419

赏析

秋晚登城北楼 原文及赏析

时候:2021-10-18 09:00:13 赏析 我要投稿

秋晚登城北楼 原文及赏析

  秋晚登城北楼

  朝代:宋朝

  作者:陆游

  原文: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江山荣枯供搔首,出身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正文:

  ①秋晚登城北楼:一题作“秋晚登城北门”。

  ②幅巾:用一幅丝巾束发。

  赏析: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拐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描画了墨客的打扮服装和出游的地址,反应了他那时闲散的糊口,自由自在和日就衰颓的环境。“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墨客那时的感触感染。当墨客登上北城门楼时,起首感应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季的意味,“卷地”描述风势狠恶。时序已近暮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冷气袭人,四野显现出一片肃杀气象。当这类冷落苦楚气象映入墨客视线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恰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墨客在登楼前心里已自不欢,只要心胸悲愁的人,外界风景才会引发愁绪。以是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抱恨”。“满眼愁”在这里起承先启后的.感化,而“愁”字能够说是诗眼。它既凝集着墨客那时全部思惟豪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感化。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疆域环境的忧愁和对关中国土的纪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疆域上的主要关塞,墨客曩昔曾在那边驻守过,明天登楼了望从那边传来的狼烟,申明疆域上产生告急环境。作为一个主动主意抗金的墨客,怎能不感应深入的存眷和无限的忧愁呢?这恐伯是墨客所愁之一。暮秋到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现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东北地域的成都,常盼愿从南方传来好动静。但此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倒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顶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之前多代王朝定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候,也有光阴更替的意义。“杜陵秋”三字,寄寓着墨客对关中失地的关切,对故都沦亡的纪念之情。了望狼烟,俯视雁阵,想到光阴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江山荣枯供搔首,出身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墨客的忧国密意。“江山”在此代表国度,国度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好汉?“出身”指所处的时期。时期可安亦可危,谁又是化险为夷、改变天地的好汉?江山荣枯难料,出身安危未卜,展望前程,真使人搔首不安,满腹忧愁。再看,本身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顿时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常常横槊赋诗。”厥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常常纪念的,恰是“铁马金风抽丰大散关”的兵马生活生计,而此刻这些已成旧事。“非复昔”三字包罗着几多感伤啊!墨客固然分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雄姿英才,魂绕古梁州”,恰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竣事,而余韵悠久。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怀,条理清晰,豪情激怒,爱国热忱呼之欲出。另外,如说话的抽象,对仗的工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色。

  简析:

  这首有点杜甫《登楼》的风韵,两首登楼诗都写于成都,两位墨客都是“万方多灾此登临”,都对朝廷内交际困,灾害极重繁重感应内心不安,都为本身壮志难酬而深感悲愤。写法上都接纳即景抒怀的手段,在写景中融进从古到今社会的变更,谈人事则借助天然风景,既相互渗入又相互容纳,并熔天然气象、国度灾害、小我情思为一体,语壮景阔,感伤深邃深挚。所差别的是,杜甫只抒发了对国是的忧愤和但愿,并不像陆游那样,亲身投身到“手枭逆贼清旧京”的战役中去,因此杜甫以“不幸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作结,虽忧端难掇,只能聊吟诗以自遣;而陆游却以“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作结,仍然梦绕魂萦于“铁马金风大散关”,记忆犹新昔时“匹马戍梁州”。这也恰是杜甫所贫乏的境地,大要除辛弃疾外,很难再从诗词作品中找到近似的篇章。

【秋晚登城北楼 原文及赏析】相干文章:

《登古邺城》原文及赏析10-21

法曲献仙音·秋晚红白原文及赏析11-19

《晚泊岳阳》原文及赏析10-15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原文及赏析12-25

《天净沙·秋》原文及赏析11-20

渭城曲原文及赏析10-15

孟城坳原文及赏析10-15

《法曲献仙音·秋晚红白莲》原文及赏析10-15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