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旅游》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旅游
朝代:宋朝
作者: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有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那边?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作甚?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观赏
此词为春行纪游之作,词人接纳空想的镜头,描述神游“桃花源”的情形,反应了他出生避世、出世交相抵触触犯的人生观,表现了他对浑浊的实际社会的不满和不愿媚世求荣、与世随波逐流的道德。据此看来,此词约莫写于词人被贬谪期间。
开首一句,词人接纳比兴手段,热忱歌颂瑶草(仙草)像碧玉普通心爱,使词作一路头就能够给人一种夸姣的印象,激发人们的兴趣,把读者人不知鬼不觉地引进作品的艺术境地中去。从第二句起头,则用倒叙的手段,逐层描述神仙天下的斑斓气象。
“春入武陵溪”,具备承先启后的感化。这里,词人奇妙地利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陶渊明描述这类虚假乌有的抱负国家,表现他对实际社会的不满。黄庭坚用这个典故,其意图不言自明。这三句写词人春季离开“桃花源”,那边溪水淙淙,到枝怒放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委婉动听的歌。
“我欲穿花寻路”三句,写词人想穿过桃花源的花丛,一向走向飘浮白云的山顶,一吐胸中浩然之气,化作虹霓。这里,词人又进一步盘曲涵蓄地表现对实际的不满,空想能找到一个能够自在发挥能力的抱负天下。
但是“祇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盘曲地表现他对缭乱人世的厌倦但又不甘愿宁可拜别的抵触。词人接纳比喻和意味手段很富有使人品味不尽的诗味。
“红露湿人衣”一句,是从王维诗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脱化而来,黄庭坚把“空翠”换成“红露”,化用后人诗句,完美无缺,天衣无缝。
下片继写作者自命不凡、差别凡俗的思惟。词人以丰硕的设想,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弹瑶琴)”表现他的志行朴直、与众差别。“谪仙何枝?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外表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弦外之音,是说他缺少知音,感应非常孤单。他不以时报酬知音,反而以古报酬知音,盘曲地抒发出他对实际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表达他到此摸索的真意。“仙草”即开首的.“瑶草”,“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苏轼咏黄州定惠院海棠诗云:“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花容美艳,大略略同,故这里也可用以说桃花。这两句是比喻和意味的说话,意图如李白《拟古十二首》之四所谓“耻掇世上艳,所贵心之珍”。“长啸亦作甚”意谓不用去为得不到富贵荣华而忧闷感喟。
这首词中的仆人公抽象,高华飘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世炊火者。词人以静穆安然平静、俯仰得意而又颇具品格清高的气概,把天然界的溪山描述得无一点尘庸俗,实在是要设想天下中修建一个得意其乐的世外境地,本身沉醉、留连于此中,并以此与布满权诈机心的实际社会抗争,忘怀红尘的纷纭扰扰。
译文
瑶草何等葱茏,春季离开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有数桃花,花的下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觅前途,却走到了白云的深枝,彩虹之巅揭示浩气。只怕花深枝,露珠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神仙在那里,不人陪我用田螺杯饮酒。我为了寻觅灵芝仙草,不为外表富贵,浩叹为了甚么。喝醉了载歌载舞公开山,明月恍如在摈除我回家。
正文
水调歌头:词牌名,别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朝也有用仄声韵战争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便宜《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便是大曲中的开首局部。
瑶草:仙草。
武陵溪:指代优美喧扰、阔别尘嚣的处所。武陵:郡名,大抵相称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儿女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露台山遇仙女的传说稠浊在一路。
枝:一作“花”。
倚:依。一作“欹”。
金徽:饰物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低之节。这里指琴。
谪仙:谪居人世的神仙。
螺杯:用红色螺壳雕制而成的羽觞。
灵芝:菌类动物。前人觉得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复生之功,故称仙草。
创作背景
此词为黄庭坚春行纪游之作。黄庭坚曾参与编写《神宗实录》,以笔墨耻笑神宗的治水办法,厥后又被诬陷为“幸灾谤国”,是以他暮年两次被贬官东北。此诗约莫写于作者暮年被贬谪期间。
【《水调歌头·旅游》原文及赏析】相干文章:
水调歌头·泅水原文及赏析10-18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文及赏析10-29
水调歌头·夕照塞垣路原文及赏析10-29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原文及赏析10-16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原文及赏析10-18
才子原文及赏析08-22
《乌衣巷》原文及赏析11-19
《分别》原文及赏析11-19
大东原文及赏析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