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干保举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的诗歌赏析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狼烟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意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正文】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季,陆游四十八岁。那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临期间傍边,陆游主动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后方的有益情势和军旅中的现实糊口激起起作者光复长安的激烈欲望。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关怀战事的停顿、急于光复长安的热望与果断的.必胜信心。与陆游其余诗歌一样,词里弥漫着稠密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画东南火线的春色与严重的战役氛围,哀怨的军号声与狼烟的光焰交叉在一路,衬着出一幅有条有理的边地火线的雄壮画面,为墨客登高酹酒供给了一个非常坦荡的背景?quot;悲歌三句,墨客正面进场,经由过程两个具备典范意思的举措,展现出墨客酷爱故国而又非常悲观的肚量。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誓死篡夺成功的决计;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牺牲的将土,更主要的是预祝光复长安,取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表达了这一壮志激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眺望长安,等候成功。多情谁似南山月,特意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段,移情于景。作者欢快地发明,本来漂泊的暮云不知什么时候已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额外洁白的明月,把墨客眺望中的长安照得犹如白昼普通。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无情,墨客对此又怎能不大喜过望呢!恰是由于有了如许一个杰出的天然前提,墨客站在欢快亭上,放眼了望,把设想的射程,从南郑瞄向长安,方针是如斯集合、清楚。墨客恍如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顶风扭捏,长安城南的曲江,有数亭台楼馆都一齐关闭大门,正等候南宋戎行早日成功返来。
这首词以抽象的笔墨和饱满的豪情,描画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等候宋军光复失地、成功返来的情形,具备较着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设想、拟人化的手段增加了这首词的神韵。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的诗歌赏析】相干文章: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南山》原文赏析02-20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03-08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南山原文翻译赏析02-16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欢快亭望长安南山》原文及翻译赏析02-08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赏析04-07
《长安秋望》赏析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