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凤419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

时候:2023-09-07 11:38:07 赏析 我要投稿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适用(3篇)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1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斯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泛动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致地转达出心里浓稠的仇恨。

  面临宴间来宾,她清亮的眼光徐徐活动,筝柱斜列着,恍如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悲悼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如许渐渐地高扬了下去。

  正文

  弄:吹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边,闻舜卒,投江而死。先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季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亮敞亮的眼睛。

  慢:描述眼神凝注。

  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春山:喻佳丽的眉峰。眉黛:现代男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玄色的颜料。

  赏析

  这是一首写女乐弹筝的词,或有所依靠,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用穷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气概,起首,用的是筝,而筝声历来苍凉柔婉,合适表现哀怨、哀愁的豪情,而女乐所弹奏的'也恰是近似湘江故事的悲悼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没法目见的,但词人却俄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类修辞手段叫作“通感”,也称“移觉”,行将差别感官所感到感染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到相同起来。由于笔墨最便利描述的是视觉,而对听觉则绝对难以形貌,以是用视觉来相比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明的角度来讲,确切易使人发生哀愁的豪情.因此便以通感的手段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了然通感所表述的寄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男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寂地弹筝,“秋水”也即澄彻的眼光徐徐流转,标明弹筝的男子完整把全部身心都融会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彻眼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恍如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男子心中涌出普通。正因如斯,能力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男子徐徐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天衣无缝,吐尽了胸中的悲悼和仇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豪情竭诚凄哀,气概涵蓄深邃深厚,使人可观可叹。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专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寅之爱好。他不受世俗束缚,素性傲岸,不慕势利,从不操纵父势或借助其父弟子故吏满全国的有益前提,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吹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抒发本身心里的不满和愁绪。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闻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独,中年家道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成就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说话清丽,豪情深厚,尤负盛名。抒发豪情坦直。多写恋情糊口,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2

  湘江曲

  张籍〔唐朝〕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赏析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季湘江的风景。秋季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坦荡。七个字中呈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段。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址,后一个“秋水”,点明气节恰是使离人善感的秋季,笔意轻盈而富变更。接洽全诗送别的情境来懂得,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墨客心潮难平;秋江的坦荡正反照出墨客表情的愁苦烦闷。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详细交接送行的时候,是玉兔已沉、晨曦熹微的拂晓时候。第一句侧重写空间,第二句侧重写时候,并且,次句起头的“湘中”和首句起头的“湘水”,“湘”字频频,不只加浓了处所色采的衬着,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来去之美。

  流畅天然,是乐府诗的特点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是非句,是取得流畅天然的艺术结果的一个主要身分。这首诗的后半首便是如许。“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段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增强了诗的行云流水盘旋复沓的旋律,而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述,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回环来去的充实衬着。若是说,后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仍是安然平静舒缓的曲调,那末,“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初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形。“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给,墨客鹄立江边眺望征帆远去的伤豪神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消息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恍如更深微地转达了墨客心里的离愁和惘然。这类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读者以无限的象征。

  这首诗描述湘江干送别时的情形,抒发了墨客非常难过的思惟豪情。全诗说话浅白而情韵丰硕。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朝墨客。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姑苏吴(今江苏姑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闻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以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资料,驳姑苏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译文

  秋季的湘江海不扬波,宽阔无边,江上月落时出外的人搭船而去。

  送人出外,我还得归去,面临茫茫的白蘋和翻飞的鹧鸪,我难过无限。

  正文

  潮:指波涛。

  发:动身。

  白蘋:一种动物。

  鹧鸪:鸟名,啼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听之悲切。

  赏析:

  张籍的乐府诗,白居易曾有过“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的评估。他宦游湖南时写的《湘江曲》,更是语浅情深、看似泛泛但是奇崛的一首。

  这首诗,寓新语于古风,写来浅白轻灵而富于情韵。诗的首句先点染秋季湘江的风景。秋季湘江,无风无浪,放眼望去,更显得江面坦荡。七个字中呈现两个“水”字,这是诗词中常见的“同字”手段。前一个“湘水”,点明送行的地址,后一个“秋水”,点明气节恰是使离人多感的`秋季,笔意轻盈而饶变更。接洽全诗送别的情境来懂得,秋江的无潮正反衬出墨客心潮难平;秋江的坦荡正反照出墨客表情的愁苦郁结。次句“湘中月落行人发”,详细交接送行的时候,是玉兔已沉、晨曦熹微的拂晓时候。第一句侧重写空间,第二句侧重写时候,并且,次句起头的“湘中”和首句起头的“湘水”,“湘”字频频,不只加浓了处所色采的衬着,也增强了音韵的回环来去之美。流畅天然,是乐府诗的特点之一,而在句式上用了是非句,是取得流畅天然的艺术结果的一个主要身分。这首诗的后半首便是如许。“送人发,送人归”,以“顶针”格的修辞手段紧承第二句,前后连用三个“人”字,两个“送”字,两个“发”字,增强了诗的珠走泉流盘旋复沓的旋律,再加上“发”与“归”的渐行渐远的进层描述,就对送别的意绪作了频频其言的充实衬着。若是说,后面两个七字句弹奏的仍是安然平静舒缓的曲调,那末,“送人发,送人归”,则为变奏之声,急管繁弦,就“凄凄不似向前声”了。最初一句是写斯人已去的情形。“白蘋茫茫”是江上所见,回应开篇对秋江的描述,墨客鹄立江边眺望征帆远去的神态,见于言外;“鹧鸪飞”是写江边所闻,和茫茫的白蘋消息互映,那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恍如更深微地转达了墨客心里的离愁和惘然。这类以景结情的落句,更给人以无限的回味。

  “绝妙江南曲,苦楚怨女诗。古风无敌手,新语是人知。”(姚合《赠张籍》)张籍这首诗,出格是他的那些优异的乐府诗章,浅语皆有致,淡语皆有味,到达了语浅情深、平中见奇的艺术境地,因此为人们所传唱。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相干文章: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09-07

湘江曲原文及赏析【集锦3篇】09-07

秘戏图曲的原文及赏析12-23

雨雪曲原文及赏析10-26

春晓曲原文及赏析02-22

成都曲原文及赏析03-07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精选)09-16

采莲曲原文及赏析02-24

大堤曲原文及赏析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