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干保举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诠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现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描述挺拔。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忠直的君子。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令人愁。”
缘 :由于。
最高层:最高处。又喻本身是天子身边的最高决议打算层。
作品翻译:
飞来峰顶有座挺拔入云的塔,传闻鸡鸣时候能够瞥见朝阳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由于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气度宽阔。
作品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乡时,路过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官场之作。此时幼年气盛,志向不凡,恰好借登飞来峰表达胸臆,依靠壮怀,可看做万言书的先声,实施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
本诗的第一句,墨客用“千寻”这一夸大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本身的.安身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奇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朝阳东升的光辉气象,表现了墨客生气兴旺、襟怀胸襟鼎新弘愿、对前程布满决定信念,成为全诗豪情色采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群情抒怀,使诗歌既有活泼的抽象又有深入的哲理。前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愁,而墨客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墨客在政治上鼠目寸光,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计。前两句是全诗的精髓,包含着深入的哲理:人不能只为面前的好处,应当放眼大局和久远。
在写作手段上,起句写飞来峰的阵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迢遥。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全国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只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焰。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轻易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焰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传授考据,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君子,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鼠目寸光的气势。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由于身在最高层,以是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去,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颠倒,申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想的精湛。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去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暮年封荆国公,众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中国精采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惟家,鼎新家。在文学中具有凸起成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于说理与修辞,长于用典故,气概遒(qiú)劲无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师长教师文集》。他诞生在一个小仕宦家庭。安石少好念书,影象力强,遭到较好的教导。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前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处所的仕宦。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登基,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奉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前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有近代变更的特色,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巨大的鼎新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相干文章:
王安石《登飞来峰》翻译赏析07-18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07-24
登飞来峰原文翻译及赏析01-19
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07-25
《登飞来峰》宋词赏析04-01
登飞来峰翻译及赏析02-27
《登飞来峰》全诗及赏析08-13
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2篇02-20
登陇原文及赏析08-19